点茶表演——重现失传的宋代喝茶法

发布时间 : 2019-11-30
宋代的茶叶 黑茶的喝法 黑茶的泡法

【www.cy316.com - 宋代的茶叶】

今年重阳佳节,北京朴素生活体验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黄香清瓯,重阳茶事”的宋式点茶演示体验活动。点宋茶、闻琴音、熏唐香、观汉服、赏黄华,祛百虑,制颓龄,体验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。
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常钰熙博士,为现场宾客讲述宋代茶器、茶法、茶文化。宋人把饮茶的十二种器具,称为“十二先生”,按照器具的各自功用,赋予恰如其分的姓名、字号、官职,比如,舀水的葫芦瓢被封为“胡员外”,磨茶粉的石磨是“石转运”,煮水的汤瓶是“汤提点”……宋代文人“城会玩”!

宋代流行“点茶”的方法,是将磨好的茶末放在茶盏里,用壶烧开水注入,用一种竹制的类似小竹刷子的“茶筅”反复击打,使之产生白色泡沫,再注入四成开水后,方可饮用。

宋人对茶汤产生的白色泡沫极为在意,就像今天我们品鉴啤酒一样,泡沫丰富细腻持久,意味着上等品质。他们还要为此举行比赛,谁的茶泡沫最丰富持久,谁就获胜,是为斗茶,亦称茗战。茶水之色,以白为贵,故要用黑色茶盏盛茶,便于观察。当时福建建窑生产的黑色茶盏是很流行的一种茶器,其中尤以“兔毫盏”最为名贵。

点茶法在宋代就已经传入日本,流传至今。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。可惜点茶法反而已经在中国失传了。目前,国内学者已初步复原出宋代点茶和斗茶技艺。“心守村”的茶道师璇玑,现场演示宋式点茶法,并邀请嘉宾参与斗茶体验。体验过程中,由制香世家王可(瑚琏)熏自制名香,古琴师解锐(胭脂)奏《阳关三叠》以助兴。众嘉宾兴致勃勃,伴着清旷古琴之音、淡雅熏香之气,隐约秋菊之芳,他们也学宋人斗茶,成功做出白色泡沫,再由点茶师评点高低品相。

最令嘉宾叹为观止的是,在赏茶环节,茶道师竟然能在茶上作画。各式图案,通过汤纹水脉缓缓呈现。茶道师璇玑介绍说,宋人的确有这种在茶汤上作画的技艺,当时叫做茶戏、茶百戏、分茶。失传已久,现已得复原。宋代杨万里在他的一首诗里记载了一位“弄泉禅师”分茶的精彩表演:“分茶何似煎茶好,煎茶不似分茶巧”,弄泉禅师的“茶画”,有花鸟虫鱼,飞禽走兽,山川风物,都是栩栩如生,令人赞叹不已。

活动主办方北京鸣鹤书苑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说,此次活动源于现场的一间小型的展馆。这个展馆中摆放着各式文物,石器、陶器、青铜、玉器、服饰、字画俱备,时代跨度从史前一直到民国。这个展馆是由北京大学考古专家学术支持的博物体验馆,专家们从几千万中国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0件文物,以此展示中国历史文化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件文物(高仿制品)都是开放的,可以触摸体验的,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。百件文物中就有一件与宋代饮茶文化关系非常密切的建窑黑釉茶盏,中国茶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。为了演示这个茶盏的使用方法,鸣鹤书苑和朴素生活体验馆,特意举办了这一场点茶体验活动。在此之前,还曾举办过古代服饰与礼仪体验活动、古代青铜器制作体验活动,都与博物体验馆的展品有关。刘先生介绍说,博物体验馆每一件都可以做体验,今后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,在器用的体验中,领悟古代文化。

Cy316.com延伸阅读

宋代茶俗的典故:点茶敬客与点汤逐客


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朝代。宋朝的文风很旺盛,因而产生了不少的文人雅客。宋朝人喜爱喝茶。在喝茶上也有不少的讲究。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关于宋朝人“点茶”的历史传统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。

点茶见于宋代蔡襄《茶录》载:"茶少汤多则云脚散,汤少茶多则粥面聚。钞茶一钱七,先注汤,调令极匀,又添注入,环回去拂,汤上盏可四分则止,视其面色鲜白,着盏无水痕为绝佳。建安开试,以水痕先者为负,耐久者为胜".曰:"茶之佳品,皆点啜之。其煎啜之者,皆常品也"。表明宋代沏茶,时尚的是

点茶。

"点汤"的其一义指的是"客辞敬汤",据宋袁文《瓮牖闲评》云:"古人客来点茶,茶罢点汤,此常礼也".另据宋佚名《南窗纪谈》说到"客至则设汤,不知起于何时,然上至官府,下至闾里,莫之或废……盖客坐既久,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,则饮之以汤。"又见宋朱或《萍洲可谈》:"今世俗客至则啜茶,去则啜汤。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,或温或凉,未有不用甘草者,此俗遍天下。"

"点汤"的另一义则作"逐客"解。上述"点汤"原为"客辞敬汤"之礼俗,不意后来被人引用作为"文明逐客"的手段。魏泰的《爱轩笔录》中讲到宋时有一个吏部官员叫胡枚,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,他因家贫路远,无力赴任,于是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,不料陈不和通融,也不愿听他的陈诉,"遽索汤使起",也就是立即点汤,下逐客令了。"枚得汤,三奠于地而辞去",胡枚接汤后没有喝,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。

"点汤"逐客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,如"点汤是逐客,我则索起"(《冻苏秦》),"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"(《龙虎风云会》)等。近人张相在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中对此也有解释:"旧时主客会晤,有端茶送客之习惯,客濒行时,主人要端茶敬客,以为礼节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,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,以速其行。"由此可见,举起茶杯也可用送客、逐客了。

宋代人怎么喝茶?盘点宋代茶文化!


宋代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较多的朝代,宋朝推崇以文治国,无论是在宫廷,还是在民间,均能见到各种风雅的读书诵词场面。茶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较久的一种饮料,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宋代是茶文化得以成熟发展的一个时段,由于宋代人崇尚文雅,因而原先主要在文人、僧人和道士中间流行的饮茶之风,迅速蔓延,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。

宋代茶文化

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嗜好饮茶,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,宫廷用茶已分等级。茶仪成为礼制,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、眷怀亲族、甚至向国外使节表示友好的重要手段。

文官集团中出现了“汤社”等专业品茶社团,至于民间,茶文化更是生机盎然,有人迁徒搬家,邻里要“献茶”、有客来,要敬“元宝茶”,定婚时要“下茶”,结婚时要“定茶”,同房时要“合茶”,亲友聚会更是离不开茶会,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,到处漂浮着茶的清香。

宋朝的茶文化

饮茶风习的普及,推进了宋代的茶文化朝著艺术化的高级阶段迈进,两宋以茶为主题的诗作屡见不鲜,其中描写饮茶胜境的佳句更是层出不穷。如:

“鼎磨云外首山铜,瓶携江上中令水。”

“黄金碾畔绿尘飞,碧玉瓯中翠涛起。”

——范仲淹

“潏潏药泉来石窦,霏霏茶蔼出松梢”

“阁掩茶烟晚,廊回雪溜清”

——林和靖

“青云腴开斗茗,翠罂玉液取寒泉”

——陆 游

“烦将炼火炊香饭,更引长泉煮斗茶”

——范成大

泡茶时,汤水所蒸腾起的氤氲之气,饮茶时茶味在齿颊留下的芳香,以及茶汤沁入肺腑的温馨感受,给宋人带来了充分的享受和愉悦之感。

京城汴梁,茶楼甚多,人们约会相聚,大多邀于茶楼。南宋时期的临安(今杭州),与北宋相比,社会各阶层饮茶风气更盛,将宋代的茶文化推向极至,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,临安城中酒肆、茶坊更是遍佈坊巷间,以此为中心的茶肆文化崭露头角。

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层次,以适应不同的饮茶者,一般作为饮茶之所的茶楼茶店,供市民消遣,茶客中“多有富室子弟,诸司下直等人会聚,习学乐器,上教曲赚之类”。有的茶肆,“本非以茶点茶汤为业,但将此为由,多觅茶金耳”。时称“人情茶肆”,有一些茶肆,专门是士大夫期朋会友的约会场所,著名的如“蹴球茶坊”、“蒋检阅茶肆”等。

宋朝的茶文化

据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记载,临安茶肆的佈置格调雅致,张挂名人书画、陈列花架、插上四季鲜花。一年四季“卖奇茶异汤,冬月卖七宝擂茶、馓子、葱茶……”,当然,还有一些名字香艳以喝茶为名的色情场所。到了晚上,一些茶肆还推出流动的车铺,作应游客的点茶之需。当时的临安城,茶饮买卖昼夜不绝,即使是隆冬大雪,三更之后也还有人来提瓶买茶。

今天的杭州尚有宋人余风,吴山下,西湖边,茶肆点点,仍然飘拂着迷朦淡远的隐隐茶香,但是论规模、数量和茶肆的种类,与宋代相比,还是差之甚远。因此,今天的茶客常常会追思宋代茶事之盛,有作宋人之想。

宋徽宗的“七汤点茶法”是什么?


七汤点茶法,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所著《大观茶论》最为精彩的部分,书中对点茶技巧说明得非常详细、对茶筅搅拌的轻重、方式也多有著墨。如果在现代茶馆,使用仿宋七汤点茶粉点茶,是怎样的体验呢?

第一汤

量茶受汤,调如融胶。言下之意就是调膏。茶粉大概一勺半左右,用沸水去注,像调芝麻酱一样调成粘稠状,形成胶质物,颗粒必须全部溶解,茶粉和茶粉之间咬合在一起。

第二汤

二汤,击拂既力、珠玑磊落。快速和用力是第二步的关键要素,如果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,那就是珠玑磊落了。

第三汤

击拂轻匀,粟文蟹眼。注少量水,开始第三汤,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匀,匀速地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。

第四汤

稍宽勿速,轻云渐生。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,速度比三汤要小。所谓的轻云渐生,就是指茶面的颜色变得比较白。

第五汤

乃可稍纵,茶色尽矣。注入少量水,这第五汤,我们可以打的随性点,随意地打,汤的标准就是其实就是水乳交融。

水要放的稍快些,筅击拂要均匀而透彻。如果茶面上的汤花还没有泛起来,就用力击拂使他发立起来;有的过于泛起而高于他处,就用筅轻轻浮动使它凝集起来。这时茶面如凝冰雪,这时茶色已全部显露出来。

第六汤

以观立作,乳点勃然。继续注水做第六汤,要做出乳点勃然,就是要把底部没有打掉的茶粉给他继续打上来,使得乳面更厚。

只是点水于汤花过于凝聚的地方,目的在于使整个茶面汤花均匀,运筅宜缓而轻拂汤花表面。

第七汤

乳雾汹涌,溢盏而起。最后一步,就是击打,在中上部快速地击打。直到周回凝而不动,是谓咬盏。

看整个茶盏中注入的水够不够茶盏的五分之三,看茶汤浓度如何,可点可不点,茶筅的击拂到此也可停止。

宋代的贡茶


宋代的茶书、茶诗词、茶书画等文化作品很多。宋徽宗赵佶是历代皇帝中写茶书的唯一人物,所着《大观茶论》一书论述了茶叶产地、采制、品饮等,内容十分全面。此外,还有蔡襄《茶录》、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、熊蕃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、审安老人《茶具图赞》等。下面就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做一介绍。

宋代诗人欧阳修、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等所作的茶诗内容广泛、数量颇多,陆游曾写300多首茶诗,苏东坡也有70余篇。茶画也丰富多彩,刘松年的《卢仝烹茶图》、赵佶的《文会图》、赵原的《陆羽烹茶图》、赵孟的《斗茶图》等流传至今,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品。

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,不仅促进了名茶的发展,饮茶的普及,还使斗茶之风盛行,茶书、茶诗词、茶书画等茶文化作品无数,令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兴起。

熊蕃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载:“圣朝开宝末,下南唐,太平兴国初,特置龙凤模,遣使即北苑造团茶,以别庶饮。”在建安郡北苑设立规模宏大的贡茶院。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,采制技术精益求精,年年花样翻新,名品达数十种之多,生产规模之大,历史罕见。宋徽宗皇帝赵佶《大观茶论》称:“本朝之兴,岁修建溪之贡,龙团凤饼,名冠天下。”“近岁以来,采择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胜,烹点之妙,莫不盛造其极。”

宋代贡茶的发展促进了品饮技艺的提高。范仲淹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诗:“……北苑采期献天子,林下雄豪先斗美。……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香兮薄兰芷。其间品第胡能欺,十目视而十手指。胜若登仙不可攀,输同降将无穷耻……”。也带动了茶具、茶艺的发展,江西景德镇的白瓷,福建建州的黑瓷,浙江龙泉的青瓷等制造的茶具都非常精美绝伦。建州的兔毫盏十分流行,还流传日本,被视为珍品。本文来自:茗山生态茶。

铁观音的泡法|铁观音茶艺表演步骤


茶艺表演是铁观音文化的一个部分,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基本流程一般有十六道程序,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个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精彩视频:

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视频在线看

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解说词:

1、神入茶境

表演者在沏茶前应以清水净手,端正仪容,以平静、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,备好茶具,聆听中国传统音乐,以古筝、箫来帮助自己安静心灵。

2、展示茶具

安溪盛产竹子。茶匙、茶斗、茶夹、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,是民间传统惯用的茶具。茶匙、茶斗用于装茶,茶夹用于夹杯洗杯。炉、壶、瓯杯以及托盘,号称“茶房四宝”,遵循安溪传统加工而成。安溪茶乡有历史悠久的古窑址,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,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。茶房四宝不仅泡茶专用,而且有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。用白瓷盖瓯泡茶,对于放茶叶、闻香气、冲开水、倒茶渣等都非常方便。

3、烹煮泉水

沏茶择水最为关键。水质不好,会直接影响茶的色、香、味,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。冲泡安溪铁观音,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℃,福建乌龙茶,这样最能体现铁观音独特的香韵。

4、沐霖瓯杯

“沐霖瓯杯”也称“热壶烫杯”。先洗盖瓯,再洗茶杯,这不但能提升瓯杯的温度,又清洁卫生。

5、观音入宫

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,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倒入瓯杯,美其名曰“观音入宫”。

6、悬壶高冲

提起水壶,对准瓯杯,先低后高冲入,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。

7、春风拂面

左手提起瓯盖,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,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,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,称“春风拂面”。

8、瓯里酝香

茶叶下瓯冲泡,需等待一至两分钟,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。冲泡时间太短,色香味发挥不出来,冲泡时间太久会“熟汤失味”。

9、三龙护鼎

斟茶时,把右手的拇指、中指夹住瓯盖的边沿,食指按在瓯的顶端,提起盖瓯,把茶水倒出。三个指称为三条龙,盖瓯称为鼎,称“三龙护鼎”。

10、行云流水

提起盖瓯,沿托盘上边绕一圈,把瓯底的水刮掉,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。

11、观音出海

“观音出海”在民间称为“关公巡城”。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,斟茶时应低行。

12、点水流香

“点水流香”在民间俗称“韩信点兵”,就是斟茶斟到最后,把瓯底最浓部分,要均匀地一点儿一点儿滴到各茶杯里,达到浓淡均匀、香醇一致。

13、敬奉香茗

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、朋友敬奉香茗。

14、鉴赏汤色

品饮铁观音,首先要观其色,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。名优铁观音的汤色,清澈、金黄、明亮,让人赏心悦目。

15、细闻幽香

闻闻铁观音的香气,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、桂花香,清气四溢,令人心旷神怡。

16、品啜甘霖

品啜铁观音的韵味,有一种特殊的感受。当呷上一口含在嘴里,慢慢送入喉中,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,齿颊流香,六根开窍清风生,飘飘欲仙最怡人。

安溪铁观音茶艺作为一种示范性表演,其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动作,都讲究融自身修养与茶文化之精华为一体。在品饮名茶之神韵的同时,追求人与茶、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,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境界,达到精神上的崇高享受。

喝茶的时候可以点香吗?


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,文人的几件雅事。

很多人从喝茶开始,慢慢涉及插花、焚香等,扩大了艺术领域,提高了文化修养。

茶桌上插上一瓶花,可以为茶桌增添一丝点缀;但茶席上要是点一炉香,就有所争议了,有人不禁会问,茶桌上点香会影响茶香茶味的品赏吗?

产生这样疑问的人,不在少数。

茶友们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境:本是一场专门品茶的茶会,没想到主人在喝茶时点起了香,香气甚浓,茶都喝不出味道来了。

如此点香喝茶,可以说是既不懂茶道,也不懂香道,附庸风雅而已!

那么,古人所说的沐浴、更衣、焚香、喝茶,又是为何呢?

原来,古人在进行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,都会先祛除身体和心灵上的“污垢”,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。

在喝茶之前点一炉香,可以为茶室营造一种氛围。试想,当人走进一个陌生的房间,倘若此时能闻到缕缕香气,心情马上就能放松下来,感到舒适愉悦。这种效果,有点类似于背景音乐。

点香,为喝茶缓缓拉开序幕。入座之后,幽幽的香气让人的情绪马上沉淀下来,心平静下来,精神也集中起来,接下去品茶则会更加专注。

所以,茶会前的点香,主要是为茶服务的,不可喧宾夺主。

香品以天然、淡雅的为佳,不宜过浓,切莫使用气味浓烈的香,不仅影响茶香茶味,甚至让人感到头昏胸闷。就像我们提倡喝茶时不要喷太浓的香水,也是这个道理。

古人推崇饮茶前先点上沉香,沉香有去污除秽,宁神益气之效,让人能够放松且专注于去饮茶。但沉香毕竟价格高昂,也可用檀香或和合香替代。

点香的时间,应在客人到来之前,室内香气浓度到达一定的程度时,随即灭香,避免香气过浓。饮茶期间,一般不会再点香。

有以品茶为主的茶会,自然就有以品香为主的香会。茶与香两件事,安排得当,就可以起到互相补充、增进趣味的作用,否则会起到反效果。

所以,喝茶品香是没有问题的,关键是不要让香破坏了茶就好了!

茉莉龙珠的泡法茶艺表演解说词


茉莉龙珠的茶艺

茉莉龙珠采用高山嫩芽,加工成珠状茶坯,再以精选茉莉花反复窨制而成。茶如其名,乃茶中明珠。

第一道:春江水暖鸭先知——温杯。

温杯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碗的温度,提高茶香发挥的速度,而且可以再清洁一次杯具。温杯时茶杯须倾斜45度,并要温到整个杯壁,但不能让水溢出来。

第二道:落英缤纷玉杯里——投茶。

冲泡茉莉花茶投茶采用的是中投法。即在开泡前先往杯中注入少许热水,用茶匙将花茶从茶则中拨进茶杯时,茶叶飘然而下,恰似“落英缤纷”。端杯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,让茶叶充分吸收水分,舒展开来,起到润茶的作用。

第三道:春潮带雨晚来急——冲水。

冲泡花茶采用“凤凰三点头”的手法。即高提水壶,让热水从壶中直泻而下注入杯中,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,上下提拉注水,反复三次。杯中的花茶随水波上下翻滚,恰似“春潮带雨晚来急”。

第四道:三才化育甘露美——闷茶。

冲泡花茶一般要用“三才杯”,也就是平常所说的“盖碗”。茶杯的盖代表“天”,杯托代表“地”,中间的茶杯代表“人”。人们认为茶是“天涵之,地载之,人育之”的灵物。闷茶的过程象征着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,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。

第五道:杯里清香浮清趣——闻香。

闻茶也称为“鼻品”,这是三品花茶的第二品。闻香时轻轻地将杯盖揭开,细心地嗅闻。会感到有一股幽香纯正的花香伴随着茶香,氤氲上升,沁人心脾。时应小口啜饮茶汤,使茶汤在口腔中稍事停留,然后用鼻腔吸气,使茶香直灌脑门,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领略到花茶所特有的“味轻醍醐,香薄兰芷”的花香与茶韵。

第七道:饮罢两腋清风起——谢茶。

唐代诗人卢仝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受:“一碗喉吻润、二碗破孤闷、三碗搜枯肠,四碗发轻汗,五碗肌骨轻、六碗通仙灵、七碗吃不得也,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。”

宋代的制茶方法


唐代均以苯青团茶为主,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(胡靴型、牛臆型、浮云型、拂水型、膏土型、地潦型、竹撬圣及霜荷型等,前二种为上极品,后二种为粗级品),至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,宋帝皆嗜茶饮,尤其是宋徽宗赵佶,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,对茶也有深刻的研究,手着「大观茶论」谈论茶事,更不惜出重金以寻新品种的贡茶,因此团茶种类不断翻新,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记,贡茶在极盛时,有四十余种品类,且在制茶技术更有一大步的进展。

据赵汝砺「北苑别录」记载的团茶制法。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,品质也更为提高,宋团茶制法是采、拣芽、榨、研、造、过黄等七个步骤。

采茶

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,得训练一批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,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,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,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,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,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,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。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,则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(约七点)鸣鉎收工,这是为控制茶叶品质,怕有人为增斤两,摘取不合格的茶芽。采茶宜用指尖折断,若用手掌搓揉,茶芽易于受损。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。

拣芽

茶工摘的茶芽品质并不十分齐一,故须挑拣,如茶芽有小芽、中芽、紫芽、白合、乌带等五种分别。形如小鹰爪者为「小芽」,芽先蒸熟,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「水芽」,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,中芽又下,紫芽、白合、乌带多不用。如能精选茶芽,茶之色、味必佳,因此拣芽对茶品质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,宋代对品质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。

蒸茶

茶芽多少沾有灰尘,最好先用水洗涤清洁等蒸笼的水滚沸,将茶芽置于甑中蒸。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热则色黄味淡,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,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适当,这大概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吧。

榨茶

蒸熟的茶芽谓「茶黄」,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,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份,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,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,再用竹皮捆绑,然后放在榨床下挤压,半夜时取出搓揉,再放回榨床,这是翻榨,如此彻夜反复,必完全干透为止,如此茶味才能久远,滋味浓厚。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,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也未可知。

研茶

研茶的工具,用柯木为杵,以瓦盆为日,茶经挤榨的过程,已干透没有水份了,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,水是一杯一杯的加,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,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杯,如胜雪、白茶等加十六杯加,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,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,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黠,茶末可连同汤一起引用。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,大龙凤二杯外,其它均加十二杯水,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,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,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,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,然其品质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。

造茶

研过的茶,最好手指戳荡看看,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,揉起来觉得光滑,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,模有方的、圆的、花形、大龙、小龙…………等,种类很多,达四十余种之多,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,等「过黄」最后这道手续了。

过黄

所谓「过黄」是干燥的意思,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,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,如此反复三次,最后再用温火烟焙一次,焙好又过汤出色,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,以扇快速搧动,如此茶色才能光润,做完这个步骤,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。

从上面的制造过程看来,较唐朝的团茶更为细致,而其种类也不断翻新,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,宋朝末年其种类也不断翻新,更由于宋代饮茶风气昀普遍,名茶不下百种之多,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,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,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,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燮,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,散茶则大为发展,末年时又由「蒸菁法」改为「炒菁法」,明时团茶已不再流行,炒菁散茶则大为流行。许次纾「茶疏」所载者,即为炒菁制茶法,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菁法,只是技术上,作业上更科学化、更创新,发展至今,速溶茶(茶精)的问世,对平日饮茶解渴与保健,确是相当便利。

宋代的制茶工艺


宋代的制茶工艺十分繁琐和讲究,大致分为以下步骤:

采茶

宋代人们已认识到除茶树的生长环境外,采摘方法也与茶芽品质密切相关。

《东溪试茶录》中指出采摘时节“以惊蛰为候,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,天气温暖,在惊势前十天采茶;天气寒冷,则在惊蛰后五日采摘。

采茶时,用指甲断茶,而不用手指。因手指多温,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,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。为了避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,采茶时,每人随身自带新汲清水,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水里浸泡,以保持其鲜洁。

拣芽

经过精细采摘的芽叶虽为茶树的精华所在,但其中也有高低之分。宋代茶叶原料有明确的分级,其中斗品、小芽为最上贡品,择其精者又为水芽。白合、紫芽、乌带、盗叶等是要被剔除的废叶。

水芽:将小芽蒸熟后置水盆中拣剔出来的细小如针的茶芽。贡茶中最精华的茶品。

斗品:又叫亚斗,指无叶的茶芽,细小如雀舌麦粒。采摘时间最早,常以惊蛰节气为侯。是最高等级的原料,专供王庭。

小芽:指细小得像鹰爪一样的芽叶

拣芽、中芽:一枪一旗(一芽一叶)、一枪两旗(一芽二叶),多用于民间采而制茶以求贩卖规利。

其它:下等茶品,采制成茶饼多用以缴纳税赋。

白合:指二叶抱生的茶芽,即鳞片。要去除,会损害茶味。

紫芽:紫色的茶芽。要去除,会损害茶色。

乌带:又作乌蒂,指带有蒂头的茶芽。要去除,会损害茶色。

盗叶:折断了的抱生茶叶。

蒸茶

茶芽拣好以后,用“御泉水”进行洗涤,之后摊置甑(蒸笼)上,然后放在沸水上蒸。蒸茶要避免三种弊病:

【不熟】蒸叶不熟,烹试时汤花就会泛青,茶末易沉,闻起来有草木的气味,喝起来有桃仁一样的苦

【过熟】蒸叶过熟,烹试时汤花就会泛黄,芽叶糜烂,不易胶结,但其滋味要胜过前者,

【焦釜】蒸的时间过长,蒸锅中的水干涸,烹试时汤花浑浊水脚泛红,有焦糊的气味。

榨茶

蒸熟之后的茶叫做茶黄,茶黄用冷水淋浇数次,令其冷却。然后用布包好放入小榨榨去除水分。小榨过后,再用细绸布包好,外层束以竹片,放入大榨榨去茶汁。榨一次后将茶取出搓匀,再用竹蔑捆好放入榨中圧榨除去茶膏。榨茶一般昼夜不停,直到茶膏去尽为止。

【渍膏】指茶膏没有榨尽,则会在烹试茶饼时,带有苦味。

【压黄】指蒸出的茶黄来不及压榨,第二天就会变臭。这道工序也限制了精品贡茶的产量。

研茶

研茶是指将圧榨过的茶放入陶瓷制成的研(盆)内研磨成粉末状,越细越好,研之前先加水,待将水研干一次称为”一水”,然后再反复加水研磨,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,其末就越细,它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。贡茶第一纲与白茶的研茶工序都是“十六水”,其余各纲次贡茶研茶工序都是“十二水”。

研茶的标准就是把水研干,又称茶熟。研过之茶要达到“荡之欲其匀,操之欲其腻”的地步。研茶时的用水也十分讲究,要用当地的“龙井”水。“龙井”是凤凰山当地的一口井,深不过丈余,井水清澈甘甜,又名凤凰泉、龙焙泉或御泉,用此水研茶更添茶叶品质。

造茶

将茶研好之后,经过揉匀使之变得柔腻,然后放入模子中,压制成形。北苑贡茶取象于龙凤,用以区别普通茶。其模子有银制、铜制。形状有圆形、方形、棱形、花形、椭圆形等,上面刻有龙凤、花草各种图纹。制成的茶饼周围边缘有银圈、铜圈和竹圈,一般无龙凤图纹的用竹圈,有龙凤图纹的用银圈或铜圈。

过黄

过黄是宋代制茶中最神秘的一道工序,其形式与现代茯茶发花工艺相似。将茶饼定型后,用烈火烘焙,而后用沸水浴之,如此反复三次,之后再让茶饼烘烤一夜。

干燥

过黄之后第二天改用温火烘焙,称做烟焙。烟焙时火要“取其温温而已”,如果火过猛,茶饼表面会发泡,发黑,极大影响茶饼的外观;如果火中有烟,茶饼受到烟熏,茶香会丧失。

烟焙之火,烟焙的时间依茶饼的厚薄而定,一般为七至十五日。其工艺和现代茯茶发花工艺与时间相似。

茶饼烧焙至足干后,用热水在茶饼表面刷一下,这叫“出色”。然后尽快放进密室用扇子扇,茶饼色泽就变得自然光洁。

好的团饼茶的要求是:色泽莹洁光润不驳杂,质地细密,团饼紧结,碾细的时候比较坚硬,铿然有声。

点茶法泡历史及发展介绍


点茶法

点茶法的具体方法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碾成细末,置于茶盏中,用沸水进行点冲。所谓点冲,就是先在茶盏中注入少量的沸水调膏,接下来根据茶盏中的茶末量来决定注入的水量,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笼在茶盏中击拂。茶道大师陶谷在其著作《荈茗录》的“生成盏”条中有“沙门福全生于金乡,长于茶海,能注汤幻茶,成一句诗。并点四瓯,共一绝句,泛乎汤表”的记载,其“茶百戏”条中也有“近世有下汤运匕,别施妙诀,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,禽兽虫鱼花草之属,纤巧如画”的记载。陶谷将点茶注汤的过程中茶末的变幻比喻成一幅水墨丹青画,称之为茶白戏、水丹青,宋人又称之为“分茶”。《荈茗录》是陶谷《清异录》中“荈茗部”的一部分,当中所记载的大都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初年的茶事。分茶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形成的,因此可以推断点茶法的起始时间当应不会晚于五代。

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,并北传辽、金。元明因袭,约亡于明朝后期。从蔡襄《茶录》、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等书可以了解到,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、洗茶、炙茶、碾茶、磨茶、罗茶、择水、取火、候汤、爝盏、点茶(包括词膏和击拂)。 点茶法在宋朝时十分流行,宋代的文人墨客在其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点茶法的描写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的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一诗中:“黄金碾畔绿尘飞,碧玉瓯中翠涛起”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《试院煎茶》诗中也有“蟹跟已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。蒙茸出磨细珠落,眩转绕瓯飞雪轻”的吟咏;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其《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》一诗中有“磨转春雷飞白雪,瓯倾锡水散凝酥”的描写;南宋诗人杨万里《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》诗中云:“分茶何似煎茶好,煎茶不似分茶巧。蒸水老禅弄泉手,隆兴元春新玉爪。二者相遭兔瓯面,怪怪奇奇真善幻。银瓶首下仍尻高,注汤作字势嫖姚”。北宋释惠洪《无学点茶乞茶》诗有“银瓶瑟瑟过风雨,渐觉羊肠挽声变。盏深扣之肴浮乳,点茶三昧须饶汝”之句。北宋黄庭坚的词作《满庭芳》有“碾深罗细,琼蕊冷生烟”,“银瓶蟹眼,惊鹭涛翻”之语。众多的文人都对点茶法进行了细致的描绘,可以看出点茶法在宋朝时的广泛影响。

点茶法虽然自宋以后逐渐衰退,但一直到明朝前中期时,仍然存在。宁王朱权在其所著《茶谱》的序中有云:“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,一童子出茶具,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。然后碾茶为末,置于磨令细,以罗罗之。候汤将如蟹眼,量客众寡,投数匕人于巨瓯。候汤出相宜,以茶筅捧令沫不浮,乃成云头雨脚,分于碾瓯”。由此可见,朱权“崇新改易,自成一家”的烹茶方法仍然沿用的是宋人的点茶法。

点花茶法

明代朱权等人创造出了点花茶法,人们把数枚梅花、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的蓓蕾直接和末茶一起放在碗中,热茶中的水气能让茶汤催花绽放,既能观赏花开的美景,又能嗅到花香和荣香。

点花茶的方法是首先要准备简约的茶器。然后是煎水,最好选用山泉水来煎一煎水以”三沸水‘最为适用。接着是备茶,准备上好的茉莉花茶和“本茶”各~听,并准备纳茶纸和茶匙。接着是投茶,分别把本茶和花茶投入茶瓯、点香杯中。接下来要洗茶,因为“点花荼”法所用的本茶都是较陈的茶叶,所以要先进行洗茶。也要洗一遍花茶,但过汤要快。紧接着是点花茶,用沸水直接冲入点香杯后,约10秒就可以出汤,茶汤经过过滤后倒人公道杯中,待用。随后就是烹茶,把公道杯中的茶汤直接冲八茶瓯中就行,约半分钟之后就可以开汤。

相关文章